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(夏羽):头、喉及上胸黄栗色,头顶黄色较著;背及肩呈橄榄黄色,并具黑褐色羽干纹,腰和尾上覆羽纯金黄色;小翼羽暗褐,具灰黄色窄缘;翅和尾黑褐色,羽缘近白色,外侧一对尾羽较淡并具一稍淡色的楔状斑;颈侧及下体均呈金黄色;腋羽、翼下覆羽和翼缘均为黄色。
雌性成鸟(夏羽):和雄鸟相比,羽毛黄色成份很少。上体灰褐色,各羽均具发黑的轴纹,头和背相同;后颈纯色,下背和腰灰褐色,后者次端沾黄色,翼、尾和雄鸟相似,眼先、眼周灰白色,耳羽淡褐色,颊和下体灰黄色或沙灰色,微沾黄色。
冬羽:与夏羽不同在于较沙褐色,特别是喉和胸部沙褐色尤著。
幼鸟:羽色和雌鸟相似,但较染棕色,上体色近纯,仅在背部有半掩的黑色条纹,耳羽或颊淡棕褐色,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同色,均棕褐色,下体淡灰黄色,下喉、胸和体侧淡沙棕色,两胁微沾黄色。
虹膜褐色;嘴浅灰褐色,上嘴和嘴尖褐;脚红褐色。
量衡度:(据Дeмнмbeв,1954)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24.8 175 12.4 85.7
21—27.2 167—184 12--12.5 75--90 70 20.6
♀♀(4) 23,24, 150,162, 11,11.2, 77,79.2, 70,71, 20,20.1,
27,29 170,177 11.5,12 80,83 74,76.5 20.3,20.5
雄性成鸟(夏羽):头、喉及上胸黄栗色,头顶黄色较著;背及肩呈橄榄黄色,并具黑褐色羽干纹,腰和尾上覆羽纯金黄色;小翼羽暗褐,具灰黄色窄缘;翅和尾黑褐色,羽缘近白色,外侧一对尾羽较淡并具一稍淡色的楔状斑;颈侧及下体均呈金黄色;腋羽、翼下覆羽和翼缘均为黄色。
雌性成鸟(夏羽):和雄鸟相比,羽毛黄色成份很少。上体灰褐色,各羽均具发黑的轴纹,头和背相同;后颈纯色,下背和腰灰褐色,后者次端沾黄色,翼、尾和雄鸟相似,眼先、眼周灰白色,耳羽淡褐色,颊和下体灰黄色或沙灰色,微沾黄色。
冬羽:与夏羽不同在于较沙褐色,特别是喉和胸部沙褐色尤著。
幼鸟:羽色和雌鸟相似,但较染棕色,上体色近纯,仅在背部有半掩的黑色条纹,耳羽或颊淡棕褐色,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同色,均棕褐色,下体淡灰黄色,下喉、胸和体侧淡沙棕色,两胁微沾黄色。
虹膜褐色;嘴浅灰褐色,上嘴和嘴尖褐;脚红褐色。
量衡度:(据Дeмнмbeв,1954)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24.8 175 12.4 85.7
21—27.2 167—184 12--12.5 75--90 70 20.6
♀♀(4) 23,24, 150,162, 11,11.2, 77,79.2, 70,71, 20,20.1,
27,29 170,177 11.5,12 80,83 74,76.5 20.3,20.5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羽色鲜丽。头、喉及上胸黄栗色,除翅和尾外,全体余部大致为金黄色。
大小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24.8 175 12.4 85.7
21—27.2 167—184 12--12.5 75--90 70 20.6
♀♀(4) 23,24, 150,162, 11,11.2, 77,79.2, 70,71, 20,20.1,
27,29 170,177 11.5,12 80,83 74,76.5 20.3,20.5
♂♂(12) 24.8 175 12.4 85.7
21—27.2 167—184 12--12.5 75--90 70 20.6
♀♀(4) 23,24, 150,162, 11,11.2, 77,79.2, 70,71, 20,20.1,
27,29 170,177 11.5,12 80,83 74,76.5 20.3,20.5
生物学
生态 生活于开阔地区的草原、半荒漠的灌丛和草丛中、也在真正沙漠中的小绿洲和山区荒地,常落在多水的人造景观中和住宅附近的树上。它一般在海拔1000m左右高处,很少到高山上。例如郑宝赍在500m福海、935m的青河和800—930m的阿勒泰等地均见到此鸟。褐头鸦尚驯顺,不大怯疑。除生殖期成对生活外,多结群活动,而大群可达50只。在树上和草上,也在地面觅食。食物以植物性为主,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,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,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。
褐头鹀迁到新疆较晚,据 Ludlow 和 Kinnear 在 Trek 5月中旬还未到,雄鸟比雌鸟早到10天左右,雄鸟到后选择巢区,在小树尖或高草端部鸣叫,待雌鸟来后立即配对。雌鸟即开始筑巢。在6月初发现两巢,均筑于低灌木丛中。巢粗糙而松软,由两层构成,外层由各种新鲜的禾本科草茎构成,内层为较细的干草、细根并混有兽毛。巢的大小为:外径11.0—16.3cm,内径5.7—9.2cm,高7.0—10.8cm,深3.8—6.7cm。
每产4—5枚,卵呈淡绿色,具暗褐色斑点,大小平均为20.7mm×15.6mm。幼鸟离巢后开始成小群,逐渐形成大群活动,很快便向南迁徙(CyДиловская谓在9月初迁走)。
褐头鹀迁到新疆较晚,据 Ludlow 和 Kinnear 在 Trek 5月中旬还未到,雄鸟比雌鸟早到10天左右,雄鸟到后选择巢区,在小树尖或高草端部鸣叫,待雌鸟来后立即配对。雌鸟即开始筑巢。在6月初发现两巢,均筑于低灌木丛中。巢粗糙而松软,由两层构成,外层由各种新鲜的禾本科草茎构成,内层为较细的干草、细根并混有兽毛。巢的大小为:外径11.0—16.3cm,内径5.7—9.2cm,高7.0—10.8cm,深3.8—6.7cm。
每产4—5枚,卵呈淡绿色,具暗褐色斑点,大小平均为20.7mm×15.6mm。幼鸟离巢后开始成小群,逐渐形成大群活动,很快便向南迁徙(CyДиловская谓在9月初迁走)。
生境信息
生态 生活于开阔地区的草原、半荒漠的灌丛和草丛中、也在真正沙漠中的小绿洲和山区荒地,常落在多水的人造景观中和住宅附近的树上。它一般在海拔1000m左右高处,很少到高山上。例如郑宝赍在500m福海、935m的青河和800—930m的阿勒泰等地均见到此鸟。褐头鸦尚驯顺,不大怯疑。除生殖期成对生活外,多结群活动,而大群可达50只。在树上和草上,也在地面觅食。食物以植物性为主,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,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,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。
褐头鹀迁到新疆较晚,据 Ludlow 和 Kinnear 在 Trek 5月中旬还未到,雄鸟比雌鸟早到10天左右,雄鸟到后选择巢区,在小树尖或高草端部鸣叫,待雌鸟来后立即配对。雌鸟即开始筑巢。在6月初发现两巢,均筑于低灌木丛中。巢粗糙而松软,由两层构成,外层由各种新鲜的禾本科草茎构成,内层为较细的干草、细根并混有兽毛。巢的大小为:外径11.0—16.3cm,内径5.7—9.2cm,高7.0—10.8cm,深3.8—6.7cm。
每产4—5枚,卵呈淡绿色,具暗褐色斑点,大小平均为20.7mm×15.6mm。幼鸟离巢后开始成小群,逐渐形成大群活动,很快便向南迁徙(CyДиловская谓在9月初迁走)。
褐头鹀迁到新疆较晚,据 Ludlow 和 Kinnear 在 Trek 5月中旬还未到,雄鸟比雌鸟早到10天左右,雄鸟到后选择巢区,在小树尖或高草端部鸣叫,待雌鸟来后立即配对。雌鸟即开始筑巢。在6月初发现两巢,均筑于低灌木丛中。巢粗糙而松软,由两层构成,外层由各种新鲜的禾本科草茎构成,内层为较细的干草、细根并混有兽毛。巢的大小为:外径11.0—16.3cm,内径5.7—9.2cm,高7.0—10.8cm,深3.8—6.7cm。
每产4—5枚,卵呈淡绿色,具暗褐色斑点,大小平均为20.7mm×15.6mm。幼鸟离巢后开始成小群,逐渐形成大群活动,很快便向南迁徙(CyДиловская谓在9月初迁走)。
海拔范围
它一般在海拔1000m左右高处,很少到高山上。例如郑宝赍在500m福海、935m的青河和800—930m的阿勒泰等地均见到此鸟。
国外分布
俄罗斯西南部,伊朗,阿富汗,克什米尔和印度;游荡时曾见于挪威,英国和意大利等地。
国内分布
新疆阿勒泰、哈密、阿克苏、喀什、英吉沙、莎车(繁殖鸟),北京(5月,1♂),西藏昌都地区西南部(9月)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褐头鹀幼鸟吃昆虫,但成鸟终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,剖胃分析,经常见到大量的谷物和种子,在结群游荡时,可见到50只左右个体组成的大群活动于田间吃食谷物,因此,此鹀对农业有些害处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褐头鹀幼鸟吃昆虫,但成鸟终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,剖胃分析,经常见到大量的谷物和种子,在结群游荡时,可见到50只左右个体组成的大群活动于田间吃食谷物,因此,此鹀对农业有些害处。